在《国色芳华》中,何惟芳为了摆脱这段名存实亡的婚姻,精心策划了一系列行动。在一个重要的宴会上,她巧妙利用了一块玉佩,使得刘畅的父亲在众多权贵面前出尽了洋相。那一刻,刘父的脸色铁青,周围的人则低声议论,场面异常尴尬。这不仅为何惟芳赢得了主动权,也让刘畅深刻认识到她的智慧和反抗精神。
随后,何惟芳与县主联手,在亭子上演了一场“**”的戏码,故意让权贵们发现。这一事件给刘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,为了保全家族声誉,他们决定与何惟芳和离,并迎娶县主。然而,即便面对这样的局面,刘畅依然不愿意放手。观众们猜测他可能对何惟芳动了真情,但实际上,背后的原因更为复杂。
刘畅是一个被家庭传统和父母权威深深束缚的人物。他的婚姻是典型的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的结果,即使曾经试图抵抗,最终还是屈服于家庭的压力。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,逐渐失去了自主做决定的能力。相比之下,何惟芳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个性——她敢于反抗、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。当她发现刘家给母亲的药是假的,以及雨露去世后,她坚决地守护自己的嫁妆,清算财产,不再对公婆的自私贪婪行为保持沉默。这些行为都体现了她不屈的精神。
何惟芳对牡丹培育的热情和经商的执着,更进一步展示了她独立自主的性格。每当刘家企图侵占她的嫁妆时,她总是坚定地保护自己的权益,毫不畏惧地与家人对抗。这种精神深深地触动了刘畅的心弦,激发了他内心深处对于自由和自主的渴望。看着何惟芳如此勇敢地生活,刘畅感到既羡慕又无奈。他渴望像她一样挣脱束缚,但又缺乏勇气去改变现状。
这种羡慕逐渐转化成了一种执念,使他对何惟芳产生了特殊的情感,不愿轻易放弃。在刘畅的世界里,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被父母安排得井井有条,从人生方向到日常琐事,他几乎没有发言权。然而,何惟芳的存在却给了他一种难得的掌控感。尽管这种感觉带着无奈和悲哀,但在其他方面处处受限的刘畅,似乎只有在对待何惟芳时才能找到一点作为男性的尊严和权力。
刘畅的这种行为揭示了他的内心矛盾:一方面,他渴望像何惟芳那样勇敢自由;另一方面,他又因为害怕而不敢迈出那一步。他在生活中找不到自我价值,只能通过控制他人来获得一些存在感。事实上,真正的自由和掌控力只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反抗来实现,而不是依赖或控制别人。刘畅的悲剧在于,他生活在看似富足的家庭环境中,但内心却充满了空虚和压抑。他羡慕何惟芳的勇气,却又无法鼓起同样的勇气去追寻自己的道路,这让他陷入了无尽的矛盾之中。